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商业资讯  > 正文
刷掌支付上线 泄漏风险尚不明确
来源:中国经济时报     时间:2023-05-30 16:16:15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图片来源/摄图网

■沈阳

“以后点餐就真是饭来伸手了。”“那我以后出门要把手握好,万一一不小心钱就被别人刷走了!”微信刷掌支付一经上线就冲上热搜,“剁手时代”真的来临了?  近日,微信公众号“微信派”发布消息称微信刷掌支付正式上线,用户目前可以在刷脸设备上进行刷掌操作。需要先在设备上绑定个人微信账号,录入手掌纹样。消费时将手掌对准支付设备的扫描区,确认后即可完成支付。  目前各方都在观望:在扫码、刷脸支付后,刷掌支付能否一掌将前者“拍死”在沙滩上。  

这一“掌”将打向何方?

对于刷掌支付,腾讯方面向中国经济时报·中时财经给出了这样的回答:微信刷掌应用了先进的掌纹识别技术、安全技术、金融风控技术等,全方位保障用户的支付体验。一个人的左右手、不同人手掌之间的掌纹和掌静脉都是不同的,刷掌设备采用掌纹信息+掌静脉信息双重验证来识别出这些差异。  前有刷脸,如今又来了个刷掌。那这二者究竟有何差异?  对此,中国信通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何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·中时财经采访时提到:“我们将其与同是非接触性支付的‘刷脸支付’进行比较可以发现,刷掌支付验证速度更快、步骤更简便,用户使用时花费时间更短,其所提取的掌纹、掌静脉等个人信息比面部信息敏感度更低,收集的个人隐私更少,不易被摄像设备等在非用户许可情况下采集,不易用于其他用途造成用户隐私泄露。”  “因此,各大提供移动支付的厂商集中研发刷掌支付,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技术有不可替代的用户体验优势。”  日前,微信刷掌已经在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正式落地,用户通过注册开通刷掌,即可在该条地铁线路刷掌过闸乘车。由腾讯微信支付与北京地铁联合建设的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,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条全民刷掌乘车地铁线路。  腾讯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时报·中时财经透露,北京地铁大兴线刷掌乘车是微信刷掌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面应用。目前,微信刷掌正逐步应用于办公、校园、健身、零售、餐饮、交通等领域,联合超级猩猩上线全国首家一掌通健身门店、联合深圳大学在部分校园场景提供刷掌服务。  据“企查查”显示,腾讯目前已申请了识别模组及掌部生物信息识别设备、刷掌设备、识别设备和支付设备等专利。另外,支付宝也曾提出过基于手机摄像头的掌纹支付技术,并且也有多个掌纹支付设备申请专利授权。关于刷掌支付这一技术应用,支付宝公关部给中国经济时报·中时财经的回复是:暂时没有更多信息可披露。  同时,腾讯方面也就刷掌支付的应用前景向中国经济时报·中时财经谈道:刷掌支付将重点为具有“无介质”“非接触”“高便捷”等需求的场景提供补充支付方案。 

刷掌支付是把双刃剑吗?

如前文所讲,刷掌支付具有多方面的优势,但实际上刷掌支付并非一项新技术。早在2015年,支付宝就对外展示过掌纹支付技术,亚马逊也在2020年推出了AmazonOne支付系统,采取非接触式掌静脉识别技术,微信则在2021年对刷掌支付在小范围内进行应用测试,并获得刷掌设备相关的多个实用新型专利。  “其实刷掌支付不是一个很高深的技术,反而它存在一些问题。”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、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·中时财经采访时提到,“用户生物特征信息是敏感信息,这些生物特征很容易被利用,所以我不主张刷掌支付这种生物技术草率地商用。如果要用,企业必须要提高数据安全等级和保障措施,对数据的管理进行升级,并且要加强监管,不能是企业说怎样就怎样。我个人认为目前刷掌支付还是要谨慎。”  手掌信息的采集需要得到用户本人的知情和配合,但是采集设备是否有本地存储,设备丢失是否有泄漏风险尚不明确。另外,数据传输尚不明确是否有加密,有可能被拦截泄漏。目前,刷掌设备的安全性尚未看到具体说明。这是相关执业人员就刷掌支付向中国经济时报·中时财经指出的其潜在风险。 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、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也曾提到,刷掌技术在提升支付服务便捷性的同时,同样可能存在信息泄露、算法漏洞、假体攻击等一些已知或未知的风险,技术的安全性和系统的可靠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。  对于如何保障用户生物特征信息不被泄露,何阳给出了建议:一是严格遵守法律法规。涉及生物识别技术的相关企业(如终端厂商、分发平台、应用开发者等)应积极落实主体责任,主动适应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管理新形势新要求,严格遵守法律法规,贯彻落实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定,提升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力度。  二是持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。相关企业应不断完善内部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管理制度,持续优化用户隐私政策,并将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贯彻执行到规划、开发、运营等各个环节。  三是大力提升安全专业能力。安全专业能力是保护用户生物识别隐私信息的基础保障,相关企业应不断研发、升级相关安保技术和能力,以持续保障应用的安全性和用户数据的机密性。  总体来说,各方对于刷掌支付有担忧、有看好,但未来“这一掌”究竟能走多远、能走向何方,大家都在拭目以待。

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。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,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。

标签:

相关新闻

X 关闭

X 关闭

精彩推荐